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今天要分享的國語日報周刊
是第1145期,第14版,生活大科學,
「市售果汁是純果汁嗎?」......。
在這一週的讀報分享,老師特別抓了這個關於「果汁」的主題,
除了與日常生活的飲食健康息息相關,
還能與小朋友們進行一場有趣的碘原子與維他命C相遇後的還原反應,
利用這種還原反應,還能製作神奇的「無字天書」喔!
讀報能不能跟生活科技結合?當然可以!
一、本週發下通知
關於「孩子情緒」的親職教育課程通知
二、本週進度
(1)國語:第三課 薑麻樂園、第四課 黑猩猩的守護者
(2)數學:第三單元 時間(課本P28-31/習作P20-23)
(3)社會:第二單元 第一課 多元的生活方式(課本P22-P25/習作P9)
三、本週學習重點
國語第三課薑麻樂園,與小朋友們討論的是一種現象──農村為什麼沒落?又為什麼要「再生」沒落的農村?我問小朋友,今天如果是你所生長的內惟沒落了,如果想促使內惟社區再生,有可能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小朋友們開始回答:「因為喜歡這個地方。」「因為我是在這裡長大的。」「因為這裡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還有小朋友說:「因為老師叫我們要回來。」我很訝異三年級的小朋友們給的答案都很成熟,大家都說得太棒了。是的,因為喜歡、因為有感情、因為有記憶,那就是一種珍惜和珍愛,因為珍愛家鄉,才會促使我們想為家鄉做些什麼,想要珍惜我們的土地和環境,就得從對自己的家鄉「有感」做起。
數學第三單元「時間」,老師花了很多時間解釋鐘面上的時間和用線段圖拉長後的一整天的時間,透過很多有趣的討論,釐清很多的時間概念,例如:鐘面上時針所能指的最大數字只到12,所以時間的表示當中,最大「時」只到12?小朋友回答:「不對,還會有13點、14點......。」我又問:「那你們在哪裡看到這些時間?」小朋友回答:「電子鐘。」我問:「那我們的時鐘是不是設計錯誤了,明明有13點、14點,它卻只設計到12點,應該要重新設計一個可以指到24點的時鐘!」小朋友說:「不行啦!這樣時鐘太大了,上面數字也太多了,會看不清楚時間的!」原來,四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經發現一天的時間可以分成兩部分,每一部分是12小時,直到近代,人們發明了時鐘後,也用這樣的概念來設計時針只能指到12的時鐘,為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不過這些討論嚴重的拖延了我們的進度,沒辦法,時間概念實在太抽象,不多花一些時間釐清概念,深怕太多孩子會鴨子聽雷!
本周的社會課細細分析了台灣社會中不同族群的飲食、衣著、宗教文化,對小朋友們來說,這些多元文化充滿了新鮮,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這些屬於不同族群的文化,只是我們可能從來沒想過這些文化的差異及來由,例如,「佛教」的「拜」與「道教」的「拜」有什麼不同;「麵食」和「米食」又是以什麼來做區分的;客家人的藍布衫代表著什麼樣的文化意涵。透過老師的說明與討論,相信小朋友們不但認識了各色各樣的文化,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差異!
四、每週一圖
一天下課,小朋友興沖沖的來告訴我說,
操場上一棵樹的一片葉子上有一顆卵,
我請小朋友帶著全班去瞧一瞧,
結果實在看不出那是什麼!
是卵?是卵囊?還是大便?
如果有家長知道的話,就幫忙給我們開示一下吧!
最後,來一張「帥哥美女走光圖」......
警報器大作,「碰」的一聲後,
全班驟然消失無蹤,
這「躲」的功夫,比我打蚊子還快,
OK, OK了,地震來時,應該是反應慢半拍的老師先被壓屎吧!(還有空在那邊拍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