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又到了魔芋開花的季節,
一年一度的盛事,怎能缺席。
於是,
趁著野鳥學會的開團,
再度跟著「seafood」的腳步,
上山探險吧!
集合地點依然在龍巖冽泉,龍巖冽泉於清朝時期就已存在。此處因高位珊瑚礁的地質關係,雨水經過珊瑚礁石灰岩的層層過濾之後,於出水處流出清澈又冷冽的泉水。關於高位珊瑚礁石灰岩這樣的地質,全世界僅有十處,而臺灣就佔了兩處,其中一處便是壽山了,從壽山往南延伸至旗后山,往北延伸至龜山、半屏山、大崗山,皆屬這樣的稀有地質。聽老師這樣介紹,頓時替自己身處在高雄自豪了起來。
日治時期,壽山被列為軍區、保安林,外人不得隨意進入登山,此區住戶則被准許入山撿柴薪去販賣,因此有了「柴山」的名稱。
上了柴山,第一個涼亭是「龍皇亭」,還沒走到龍皇亭,我們在攤販區就先右轉而行,這裡是龍泉寺後方邊坡,老師指著頭頂小碎花,說那是「盤龍木」的花,現在正是它開花的季節,而它的葉是小紫斑蝶的食草,逆向摸摸看盤龍木的枝條,有澀感。地上落葉堆疊,加上連日下雨,每走一步都能揚起一群等著飽食一頓的蚊子,我們只能快步前行,隨意瀏覽這整區的「貝塚遺址」。
走出遺址區,終於回到讓人安心的木棧道,很快抵達了「國泰休息區」,這國泰休息區的大榕樹,已經分不清主樹原來是哪一棵了,他們彼此手牽手相連,形成一座最天然的大涼亭,供來往的登山客歇息。老師說很多人以為這樹是「白榕」,事實上它是「正榕」,榕樹為熱帶及亞熱帶植物,為了適應多雨,但水氣又容易流失的環境,發展出氣生根,氣生根能幫助榕樹吸收空氣中的水氣,當它慢慢變長,深入泥土,變成了支柱根後,就會改變作戰策略,吸收泥土中的養分給榕樹。支柱根要變成一根粗壯的樹幹不用太久,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有聽過「榕樹會走路」這句話嗎?原來都是榕樹的氣生根在作祟哪!所有的榕樹都無花,不是真的無花,而是它們的花一開始都藏在花托裡,之後又藏在果托裡,稱為隱花果。桑棵榕樹的另一有名隱花,就是好吃的「愛玉」了。
沿著木棧道繼續前行,來到「龍泉亭」,旁邊立一解說牌,寫著「小溪貝塚」。日治時期,一位高雄中學的日本老師,來此地研究,發現了這附近遍地的貝殼、獸骨、陶器碎片,證實此地曾經有過聚落的存在,是平埔族中西拉雅族的其中一支──「馬卡道族」,馬卡道族後來遇海盜而往美濃遷移,又被客家人驅逐,再往墾丁遷徙。1981年,一位教授也來此地研究小溪貝塚,認為柴山應該在400至2000年前就有人在此活動了。
「1-2-333」聽這歌聲,那是「山紅頭」。林間還有其他悅耳的歌聲不時傳出,老師說那是「白腰鵲鴝」的聲音,很好聽的聲音對不對?白腰鵲鴝的歌聲各式各樣,因為他們會模仿其他的鳥鳴聲,因此演奏更顯千變萬化。白腰鵲鴝不只歌聲美妙,外型也很出色,是漂亮的「外來種」鳥。什麼?外來種?對!所以這美麗的白腰鵲鴝現在已經成了柴山上的災難,牠們是強勢的外來種,會霸佔其他鳥類的鳥巢。牠們的出現是源自於「鳥販」,從國外進口之後,發現很難繁殖,所以決定採用放生繁殖法,再去野放區抓鳥回來賣,結果造成白腰鵲鴝大發生,從壽山氾濫到林內,都看得到牠們的蹤跡。目前對於白腰鵲鴝的移除方式,是採用「移卵」,找到牠們的窩,移除牠們的卵,但成效似乎有限。
柴山迎賓樹──「恆春厚殼樹」,樹幹上一個一個的點點就是它的皮孔,皮孔是7-11,24小時開啟,另外葉子上的孔叫做氣孔,只有晚上才開門,進行氣體交換。另一種柴山常見植物叫「山棕」,雌雄同株,但不同花序,果實成熟後是獼猴的食物之一,身為導覽員的seafood們為了更加深刻了解這些植物,必須以身試法,所以曾試吃了山棕的果實,一入口,「好辣!」一會兒,嘴唇立馬變香腸。seafood說,動物可以吃的東西,不代表人類可以吃,例如屬於強鹼性的姑婆芋塊莖,人類吃了會中毒,但它卻是山豬的美食。山棕通常晚上開花,它的花很香,常吸引昆蟲前去覓食,有昆蟲,就會有青蛙,有青蛙就會有蛇,於是小小的一株山棕,也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生態圈。
陽光三兄弟之一──「蟲屎」,它的花,遠看就像是一顆一顆的蟲屎,也有另一說,是說它的葉表面與葉柄連接處,有小小一圈咖啡圈,就像蟲屎,所以才有了這樣不文雅的名字。蟲屎的樹幹很輕,早期是原住民做刀鞘的材料,也可以拿來做槍柄。
陽光三兄弟之二──「構樹」,又稱「鹿仔樹」,因為其葉子是梅花鹿愛吃的食物。構樹為雌雄異株,葉片有毛,古時的孩子拿葉片貼在麻料衣服上做徽章。構樹的樹皮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拿來做樹皮衣、鈔票,目前是拿來做宣紙很好的材料。
蟲屎和構樹的葉子乍看之下有點相像,但實際摘下來摸摸看,構樹葉片的毛還是比較厚實,再拿放大鏡仔細看,構樹的葉片表面真的能看到細細的小白毛,蟲屎的葉片則沒有毛。
毛柿,果實像柿子,但表皮有毛,剝開表皮,裡面有三分之二是種子,三分之一是果肉,果肉甜美,獼猴很愛吃。
月橘,又稱七里香。
今天沿路上看到許多的叩頭蟲,叩頭蟲幼蟲、叩頭蟲成蟲、飛行的叩頭蟲,當叩頭蟲受到驚嚇時,會以仰臥起坐中的「起」這個姿勢彈起,老師說,要不要玩玩看?學員說,不要啦!不要去打擾牠了!
烏柑仔,芸香科,枝條上有刺,葉片尖端開岔,就像是~「麥當勞」,或許用「麥當勞葉形」來記牠,會記得更清楚。
來到澤蟹區,探頭望望橋底,沒看到澤蟹的動靜,老師說通常是下雨的時候,才能看到牠們的蹤跡,一位眼尖的學員說,看到了!有澤蟹!大家輪流上前去看,可愛的馬卡道澤蟹就躲在樹根圍起的小天地裡,要與樹根合而為一。老師說,柴山上的澤蟹屬「黃灰澤蟹」,因隔離在柴山上已久,與有些灰黃色的「黃灰澤蟹」產生了稀微的差異,色偏白,因此另命名為柴山上特有的「馬卡道澤蟹」。
油亮亮的葉片,那是「山柚」。嗯!我上次上山有聽過老師對山又所做的介紹。將山柚的葉片翻至背面,發現葉脈特別突出,這是辨認山柚的好方法之一。山柚的樹幹結實,可以用來蓋房子,嫩葉可以拿來煮排骨湯,熟果可食用,但還是不要吃多。
菊花木,豆科,葉片尖端也呈開叉狀。
扛香藤,臺語也稱「桶勾藤」,早期的鍋子把手,為防止燙手,會使用扛香藤包裹把手,水桶提把也以此包裹。
黃荊,可燒成備長炭,是非常有經濟價值的木材,老師發現這棵黃荊時特別開心,因為黃荊的成長速度很慢,要看到這麼粗的黃荊很不容易。旁邊長著幾叢黃荊的嫩葉,老師要我們摸摸看,聞一聞手指頭的味道,果然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黃荊木韌性強,可做髮簪。古時「負荊請罪」,廉頗身上的荊,就是這種黃荊,藉由黃荊的韌性作為鞭條,要請藺相如鞭笞自己,所以大家不要再錯認廉頗身上的荊為荊棘的荊了。
今日重頭戲──魔芋,終於出現,密毛魔芋、臺灣魔芋全都看到,近距離聞聞看,沒錯,臭的,密毛魔芋的臭味陣陣飄來,感覺上能忍受,一聞再聞。台灣魔芋呢?哇塞!那味道真的臭,只聞半口就想屏住呼吸。臺灣魔芋個頭矮小,比起密毛魔芋的高大挺拔,再加上裝飾在它身上的白色斑紋,只有臭味高人一等的臺灣魔芋,感覺就如同正港的臺灣人,比起洋人,個頭雖不高,外型也不出色,但那硬頸及苦幹實幹的精神卻不容小覷。幾支魔芋已遭登山客砍斷,看著奄奄一息的魔芋,忍不住要替它們哀悼,如果大家能多了解這裡的生態,多了解魔芋,相信就不會再有自以為是的登山客,只因為魔芋的臭味,就挾著正義的旗幟砍殺魔芋。一位熱情的登山客,對著這些魔芋看了又看,照了又照,他說他從臺中遠道而來,就是為了這一年才開花一次的魔芋們,對比這臺中來的魔芋粉絲,砍魔芋的行為似乎變得更加可笑了~
旅程在細雨中結束了,
入寶山,豐收而回,
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歡迎您,
也跟我一起到社會大學進修吧~